冬至那天,有朋友晒出午饭照片,饺子和皮冻在C位,典型的北方味道。饺子一年四季都有,而皮冻在我的记忆里,到了冬天才会出现。它还有一个显示季节的名字,叫冻肉,妥妥的冬天产物。冬季的北方,气候干燥,皮肤也跟着干起来,被醋蒜汁浸泡过的冻肉入口,滋润着干燥的喉咙,刺激着口腔里的味蕾,再抿一口小酒,真是惬意。

在西安,现成的皮冻不好找,少有的几家陕西菜馆有,城市路边什锦拌凉菜摊偶然见过,冬天农村的集市上能看到。而自己动手做皮冻,也是老一代西安人的绝活。
我家老爹就是这样的人,他喜欢自己做。在老爹眼里,做饭做菜从来不麻烦,他会说,“喔有做滴啥呢,三锤两帮就好咧!”。意思是,很简单,很快就能做好的。皮冻简单的说,就是将猪皮放入水中熬制,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心麻烦,挺费功夫呢。
看到朋友圈的皮冻,我也想练下手。凭着从小看老爹做皮冻的记忆,自己实践起来。刚好那天运气不错,在超市的肉摊区域买到2斤肉皮,赶紧动手做起来。
做皮冻的六字诀:
一抄、二拔、三刮、四切、五洗、六熬。

一抄
将肉皮加料酒、生姜放入冷水锅中煮,当锅里的水浪拍打着肉皮时,水已烧开,关到中火。借着水浪驱赶油花花,让长筷子在油花花的浪花中游走,捞出乘风破浪的肉皮。
捞出的肉皮,稍微放凉不烫手的时候开始拔毛。猪皮上留着零零散散的猪毛,有的长,有的短,长的好办,用夹子很快就能拔下,但有的猪毛陷入真皮毛囊中,真心不好拔,只能忍痛不要。拔猪毛是个耗时的事,需要有耐心,我是一边听小说一边操作。此时一个画面浮现在我眼前。老爹鼻子上架着老花镜,坐在阳台上,把猪皮对着光线,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清理猪毛,拔过以后用手在猪皮上试一下,像摸胡子茬一样,感受下还有没有没拔掉的猪毛。

三刮
猪皮剔下来的时候,一般会带一部分肉,这些肉肉参与熬制的话,皮冻肯定不会透亮,也影响胶原蛋白析出,所以要将这部分脂肪肉肉刮掉。油腻腻的猪皮不好固定,在猪皮上划一刀,让猪皮有个洞,一只手钩住洞固定猪皮,另一只手开始操作。找个锋利的刀具,把肉一点点刮下来,这层刮得越干净,熬出来的皮冻越透亮。这是个比较烦人的操作,有肉的猪皮滑滑滴,下手重了会把猪皮切开,下手轻了又刮不来多少。多想让自己变身狂风刀魔司马金驰,不出招,用刀意就能剔除所有脂肪。这波操作的后果,减肥的人们很喜欢,去掉了脂肪还减重,一般会去掉一半的重量,也就是2斤猪皮能出1斤原料。
清理完毕的真皮,用盐水泡2个小时,搓洗后捞出。进入切条环节,将一片片猪皮切成筷子粗的条。饱含胶原蛋白的真皮,弹性很好,相当筋道,再加上稍微有点油腻,切条有点费劲。把刀再磨磨,实践下“磨刀不误砍柴工”。猪皮切成条,可以让更多毛孔展示出来,熬制时能析出更多胶原蛋白, Q弹的秘诀就在这里。
肉皮条加入碱面搓洗,像洗毛巾一样一点点搓洗。这个环节很关键,皮冻是否亮,是否Q,都在于把肉皮上的油脂是否清理干净。搓洗时看盆里的水,水浑浊时要换水继续搓洗,直到搓洗后的水基本是清澈的,一般3-5次搓洗后就可以让水变得清澈。

六熬
是否能熬制成功,水和肉皮条的比例很关键。成品的比例是1:1.5,也就是说水是肉皮条的1.5倍。称下肉皮条的重量,往锅中加1.5倍的水,记住这个高度。再加入3.5倍的水,把肉皮和水的比例调整成1:5。为了让皮冻口感更好,同时往锅里放入桂皮、八角、大葱段、姜片,一般熬制2个小时。熬制时要注意的是,大火烧开之后换小火,不盖锅盖,老爹说这样能尽量保持成品皮冻的透亮。一般来说,到2个小时时锅里溶液的高度基本到1:1.5的程度,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倒入一勺酱油,加少许盐,搅拌均匀,再煮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当然,有了电压力锅,熬制这个过程更为简单。把肉皮条和水按照1:1.5的比例放入电压力锅,加入同样的调料,按“豆/蹄筋”档,“嘀”的一声,开始工作。当程序走完时,同样加入酱油、盐,用锅的余温将调料融入皮冻汁中。

此时肉皮条已经打成卷,服帖得蜷缩在胶原蛋白汤里。可以出锅啦!取出调料,把熬制好的汤汁倒入容器中,想要什么样子,就用什么形状。最近泉州气温15℃左右,放一晚上,第二天皮冻就可以脱模。来,拍一下,像婴儿的PP一样有弹性。


切片,摆盘,撒上蒜苗,浇一勺醋,开动。夹起一片冻肉,酸辣蒜味混合在一起,臭香臭香的,有肉皮的地方QQ的,无肉皮的地方弹弹的,如此美味,绝对开胃。



比较一下,在锅灶上熬制2个小时和电压力锅“蹄筋”档熬制的皮冻,口感几乎一致,电压力锅制品透亮程度差一些,但是个零失败的办法。
这是北方冬天特有的凉菜,我在南方也做成功了。冻肉不是靠低温冻,是靠肉皮里的胶原蛋白。原来,要想成事,自身的能量还是最重要的,有胶原蛋白,走到哪里都是菜。
健康养生群,添加 微信:1171379 备注:健康养生,送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cmns.com/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