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用“博大精深”一词来概括是适得其所。它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浩瀚,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学,科学,思想,哲学,等等;它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表达出来的智慧和理论深邃而精湛。
这些精华,今人汲取只能从历史文献、典籍和成语中得到。既然面对历史文献或典籍,那就存在“古”“故”,于今有别、有异的现象,不能以今论古,而须温故而知新了。这就必须运用一些古汉语知识才能“破门得高分”啦。
第一,是需要注意多义词的分辨。
如“当”。李斯为秦相。当(动词,掌管)政。当(介词,正当)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动词,把守)关隘。 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副词,应当)死。 李斯念其功,以功当(动词,当抵泽。 于其当(副词,应当)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动词,担当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形容词,恰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八处“当”,竟然分别有动词、介词、副词、形客词四种词性和七种意义。何以至此?语境相异也。语境,语词所处不同的环境,即紧邻或前或后的不同位置,以此决定它的意义和词性。如果完全按现代汉语来理解,那么有些地方就塘塞不通了。
第二,是尚须深入辨析以求甚解。
成语,是国人甚至是很多致力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都很喜欢使用的汉语。它最大的也是很突出的优点就是言简意赅,即用语很少,却能表达丰富完整的意思。比如“上善若水”:最美好的善思善举就应该具备像水那样的品格和意境。这种诠释是从何得知的呢?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悟出来的。有人还将其做为主题写出了一大篇文章来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莫大魅力所在。如果只从表面认知这个成语,那就显得太肤浅和淡而寡味了。
再如“有眼不识泰山”和“路遥知马力”。虽然很多人都能在适宜时自然运用这两个成语,但其中不少人并不知“泰山”、“路遥”、“马力”非指东岳之泰山,非路途遥远,非马的脚力,而皆指人名矣。虽然一般其使用并无大错,但还是未求甚解。正是由于容易弄错,有小学校已将其编成舞台剧上演,以正视听和纠偏正名。
第三,是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
上述两条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般认知。而这第三点便是更深刻的探究了。这主要是运用古汉语知识,使其知其所以然。
这里所说古汉语知识是相比于现代汉语有别之处的几点:读音,通假,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一,读音。
1,深恶痛绝之“恶”,读wu(第四声),厌恶,讨厌;不读e(第四声)。2,衣锦还乡之“衣”,读yI(第四声),动词,穿衣(文言中凡是衣做动词均要变原读音第一声为第四声)。穿着锦绣衣服回到家乡。3,相如度秦王诚无意之“度”,读duo二声。动词,考虑,思考。相如虑虑到秦王没有诚意。4,图穷匕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动词,均读xlan四声,显露、露现出来。不读Jian四声。5,苏轼曰:“吾辈当识之”,识,读四声,动词,记住。我们应该记住它(之,指代碑文)。6,当身体力行,方知明而无过。知,读智音,名词,智慧,在此名词做动词,有智慧。只要亲自努力实践,才会有智慧、很聪明;这样便不会出现过失了。
二,通假。
1,(屈原)被发。被通披,盖搭肩背,散开。屈原披散着头发。2,(苏武)不倍节义。倍通背,背叛,背弃。苏武沒有背叛原有的气节和大义。3,(刘备)后顾反。反通返,动词,返回,返去。(刘备)又回头返回去了。4,愿及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尔同你。希望趁我还来离世的时候将孩子托付给祢。5,日莫时分。莫通暮,名词,傍晚,黄昏。天色差不多到了傍晚的时间。6,少年说。说通悦,喜悦,高兴。少年很高兴。
三,名词做状语。
现代汉语很少有这一语法现象;即或有,也是沿承古汉语用法。比如夜奔,刀耕,火种…
1,敌虎视。虎,名词,老虎,在此做视的状语,敌人像老虎一样死死盯住。虎视,非主谓结构,主语是敌人,不是老虎。
2,吾得珍宝事之。珍宝,名词,在此做事(动词,事奉)的状语。我应当像对待珍宝一样奉读它(之,指代前面王安石所箸之书)。
3,(陶渊明)下车徒步涉水。徒步,名词,做涉的状语。只单以步行淌水过河。
4,邹忌朝服衣冠。朝,名词,早晨,清早。此做服衣冠(服衣冠均为动词)的状语,邹忌在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5,夜夜涕与泪垂帘。夜夜,每天晚上,名词,在此做涕与泪(涕,泪,名词做动词,淌鼻涕,流眼泪)的状语。天天晚上淌鼻涕、流眼泪像挂的窗帘一样下垂。
6,两人席谈,方觉其致一也。席,名词,座席,坐位,在此名词做谈的状语,以席为坐、坐着面谈。两人席坐面谈,才感觉到了彼此的兴致、致趣是共同的。
四,名词做动词
1,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道,道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取道,采取走什么路。苏洵要前往京城,采取了走泰山小路前行。
2,左右欲兵其友。兵,兵器,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用兵器刺杀。手下两边人员准备用兵器刺杀他的朋友。
3,相如乃遣从者怀璧于赵。怀,胸怀,怀里,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在怀里揣着。蔺相如于是派遣随从来的人,在怀里揣着和氏璧回到赵国。
4,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力士。私,私自,自身,私人,名词,在此话用做动词,私自爱,偏袒私愛。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私自偏爱高力士。
5,王欲王天下。第二个王,国君,国王,名词;在此读四声望音,名词话用做动词,称王,称霸(王)。大王还想在世界自称为霸王。
五,动词使动用法
1.于其当死之际活之。活,与死反之,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使动用法,让他活下来。在他正当快要死的时候却让他活下来了。
2,令秦王不易相如。易,改变,变动,更改,动词;在此活用做使动用法。让秦王不能夠使蔺相如改变其原来的意愿。
3,楚欲亡齐。亡,灭亡,消亡;动词,在此动词使动用法,让齐国灭亡。楚国准备要让齐国灭亡。
4,吾纳贤进士。进,进来,进入,动词;在此做使动用法。让士人被招收进来。贤,贤明,贤能,形容词;在此形容词活用做名词,贤者,贤能的人。我把贤明之人招纳来,还让士人也被引进来。
5,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秦曲。负,担负,承担,动词;在此活用为使动用法,使秦国承担…曲,不正当,理曲,理亏。蔺相如认为必须答应这件事,从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六,形容词使动和意动用法
1,后权思虑兴国之事。兴,兴旺,兴盛,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国家兴盛起来。后来孙权考虑如何让国家兴盛起来的大事。
2,乡绅皆迊之,虚左,引上坐。虚,空虚,白白空着,形容词;在此活用为使动用法,让左边坐位空留着。当地名流人物都前往迊接他,让左边的上等席座空留着,有人专门带领他到上等座席落坐。
意动,思想上、意念上的动态,非事实上已经改变。一是思想上认为是什么、怎么样;二是把它当做什么来看待或应当怎么做。
3,内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亲,亲热,亲近,形容词;此活用为意动用法,认为他(李密)是值得亲近的。李密内心怀着对国家忧心的打算,朋友们便认为对他是可以亲近的。
4,国人少之。少,年少年轻,年小,形容词;在此话用为意动法,认为他(长安君)太年轻(不懂事)。国内人们都认为长安君太年轻(不会处事)。
5,成名以其小,劣之。劣,劣等,恶劣,很差,形容词;在此话用为意动用法,认为它(蟋蟀)很恶劣。成名因为蟋蟀个头小,便认为它属于劣等一类的蟋蟀。
第四,不能误讹而应传播正能量
由于历史久远,传承过程难免不能如实求是,因而存在以误而错传是有之的。
其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既可认为是名言,又可认定它是成语。对它,社会流传、应用者多的是。然而传承的是负能量,是为自私自利者找到了似乎很有力的证据和说服力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不是故意为之,而是误传而已矣。误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对“为”的词性的认定和句意的铨释上的差别。
一般理解“为”是“为了”,做介词,介入的目标是“已”。接下来,当然顺理成章一切都是为自己私利而动,不然“天诛地灭”,何等地言之凿凿有理!然而正确理应当是这样:为,作为,名词,古汉语活用法,先名词做动词,有作为;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自己有作为。”因为本来就是文言文,使用古汉语知识破解亦为理所当然。那么,这个句式也当然是一个假设句无疑。释义为:人,如果不使自己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整个社会(天地)是不会容纳(要杀灭)他的。
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奋斗的民族,始终秉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之美德,并将这些优秀思想品德广为传播,世人赞颂不已。此举正是恢复我们民族自豪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对孔子这句话,过去当然是一边倒地认为孔子轻篾、瞧不起女人,有辱孔丘斯文。而今已有几种解说否认前者。主要指出两点:一是对“小人”理解为同大人不在一个阶层的一般平民。二是对核心词“女”,用古汉语通假常识释义,女同汝,通你。子,为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起衬音作用,犹如今所谓女子,男子,老子,实指女人,男人,老人。有学者还专门从孔子对待女人态度的事例说明,孔子并非是瞧不起女人的夫子。如此,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翻译了:只有你同那些民众一样,是很难调教的了。
这,再次证明,要学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懂些古汉语知识是大有裨益的。这种拨误反正,为“半边天”们也算申“冤”了,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力量即是正道!
第五,古为今用是传承文化的践行者
现实生活中,四处可见对中图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现象,诸如楹联的使用,格律诗词的写作,名言、成语的仿词套句,等等。还有一类就是运用古汉语知识的创作,应当提倡。
例如:1,蛋炒饭。用鸡蛋煎饼后和饭拌炒的饮食;名词做状语。2,美发馆。能把头发整理得漂亮的理发店;形容词使动用法。3,益民菜市。让老百姓获得利益的菜市场;形容词使动用法。4,中俄一天内可瘫痪美国基础设施。瘫痪,动词使动用法;让美基础设施瘫痪。5,电视剧《燃情大地》。燃情,燃,动词,在此使动用法;让情感燃烧起来。使抗日的情感在祖国大地扩大燃烧起来。
使用古汉语知识最巧慧的品牌名是“寿尔康”饭馆、“舒尔美”化妆店、“意尔康”鞋莊及其模仿者。他们共同点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更巧妙的是“尔”的运用,两次通假,既通“你”,又通“而”。它的释义分别是:不但让你饮用能有助长寿,而且有益身体健康;不但让你使用后感到舒心,而且还会觉得更加漂亮;不但让你穿起来感到满意,而且会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如果顾客有一定的古汉语知,买其菜品或产品名副其实的话,不但能称赞商家有学问,而且还会是回头客。能取此招牌或店名者,不亦乐乎!
第六,对古汉识知识获得感之目的
在此标指的,所谓获得古汉知识的目的,也是做人必须应该做到的根本所在,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则古训分四个层面,递进结构,环环相扣,不可或缺。1,修身:修,提高,提升,动词,使动用法;身,自身,自已,名词。让自己提高素质、修养。2,齐家:齐,整齐,团结,形容词,使动用法;家,家庭,私家,名词。让家庭成员团结,一心一致。3,治国:治,治理,整治,动词,使动用法。让国家得到治理(铲除乱象)。4,平天下。平,和平,平安,安定,形容词,使动用法;天下,社会,世界,人民,名词。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再到世界,紧紧相连。每个人以身作则做好了,家庭团结、齐心协力就可靠了;社会最小细胞组织结构可靠有基础了,何愁国家不能治理好呢!国家根除了一切乱象,何愁社会不安定、人民不和睦相处、享受幸福呢?
这则古训,不但可以说明我们必须学好古汉语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告诫国人,提高自身修养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是多么地重要啊!
健康养生群,添加 微信:1171379 备注:健康养生,送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cmns.com/1145.html